□江玉宝 魏蒙 李金玉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放大“财政杠杆”深圳罗湖企事业单位主机环保估价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2011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一卡通”惠民资金发放新模式的沂源县财政局,近年来加快了财政改革创新的脚步深圳罗湖企事业单位主机环保估价:因企施策,多元化扶持引来财源活水,让资产变资本推进民生改善,变“输血”为“造血”实施精准扶贫,贯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实现了“财政杠杆”的“乘数效应”。
扶持因企施策
让财源充分涌流
早在2008年,沂源就因是全省县属企业上市数量最多的县,引起资本市场关注,被誉为“沂源现象”。新常态下,该县华联矿业、药玻公司等财源支柱企业产品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造成相关税收锐减。
如何破解财源之困?调研中,他们发现传统的财政直接扶持显得杯水车薪,效果十分有限。为此,在支持“工业强县”战略上,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加大财政直接投入,而是综合运用减税、贴息、补贴、奖励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发展新型工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利用财政资金1.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百亿元,扶持新医药、新材料、高分子等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25家,其中过亿元3家;县内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达到12家,全县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53.9%。
让财政资金更多地流向高端、高质、高效的低碳环保项目,着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随着中国“限抗令”实施,抗生素产品占到80%的瑞阳制药经营的压力陡增。2012—2014年,政府财政利用贷款贴息、创新奖励等措施,平均每年扶持瑞阳制药近16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由2012年4700余万元增至2014年1.6亿元,加快了企业转型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建设占地面积900亩的瑞阳医药工业园,加快生物医药、心脑血管类、抗癌、精神类等新药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为瑞阳注入发展新动力。2014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比2012年增加6亿元,增长46%;利税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24%;上缴国家税金1.95亿元,比2012年增加4800余万元,增长33%。瑞阳跃居全县纳税第一大户。
抓大不放小,“过桥资金”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少、门槛高、额度小的瓶颈。围绕县委、县政府推进“创税、创收、创新”项目和“新上、新增”项目的新要求,沂源财政部门创新设立了“过桥资金”1亿元,拿出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开展企业项目借新还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贷款贴息;采取过桥还贷的方式,仅2014年就累计出借资金80余次、金额12亿元。同时,财政设立统借统还平台,注入5000万元,经省进出口银行放大6倍,为20家县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为扶持“大众创业”,设立担保基金1500万元,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对开展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当年新增担保额0.5‰的比例给予补助,引导金融信贷资金助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累计发放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214户213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担保贷款6户1800万元,扶持220名失业人员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100余人。
一套组合拳打出,为企业开辟了便捷、多元的绿色投融资通道,有效破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推动沂源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下呈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状态。小微企业活力迸发,支撑财政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新模式撬动社会资本
办民生大事
沂源加快推进“再造一个新县城、再造一个经济开发区”,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开发并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环节,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小财政”如何托起“大民生”?沂源财政部门的答案是创新融资和合作模式,激活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业的发展,实现合作双赢。
注资组建了宏鼎资产经营公司、泰信资产经营公司以及盛世隆源投资公司、财富金桥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搭起了财银、银企联系的“桥梁”。让资产活起来:出台“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集中管理”的办法,将全县房产等政府优质资产注入平台,依托这些资产融资1.7亿元,用于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采取“以存引贷”、国有股权质押式回购和教育、医疗资产融资租赁等措施,向银行、证券、租赁公司等机构融资,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PPP模式。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方式,财政每年投入3100万元,引入深圳泰立诚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对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进行建设和市场化运营管理。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行垃圾中转站9座,配备大型转运车3部,小型收集车30辆,收集箱750个,塑料垃圾桶12000余只;建设收集点380处,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垃圾处理模式。
类似的探索在沂源遍地开花:通过实施开发商垫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不断改革财政支出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利用PPP模式、BOT、投资参股等方式对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实施市场化运作。其中,高新区汶河路BT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县污水处理中心转租经营正积极接洽中。全省首次公开招标选择社会中介机构:面向全国招标12家具有甲级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组建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库;实行动态管理,从中随机抽取审计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工程决算审计,以提高工程审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已覆盖公共卫生、大病医疗保险、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养老居家等领域。
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各类财政惠农资金逐年增加,怎样使用才能实现国家惠农政策效益最大化?沂源财政部门探索对涉农项目实施捆绑式综合利用,放大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应。2014年,沂源县被确定为省级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按照“有扶有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支出原则,将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以及预算内外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整合归并,以推进“美丽沂源乡村行”工程为重点,为生态有机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新能源等民生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让“村村都是一幅图卷、山山都是一幅美景”逐步照进现实,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借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今年朱阿村完成了87户旱厕改造建设和村庄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引入投资1000万元的蓝调庄园生态项目,新引进伯克利、布里吉他等蓝莓品种4个,发展蓝莓近400亩,着力打造集吃、住、摘、玩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南鲁山镇朱阿村党支部书记陈吉柱说。朱阿村获评“省级生态文明村”。
沂源作为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县,创新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资金或出工、酬劳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实施了小型水利、道路硬化等“一事一议”项目121个;调动起群众参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3年,“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省级试点在沂源县铺开,受益村达320个。通过整合统筹各类资金,完善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支持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平安村居设施建设,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输血”变“造血”
引导金融扶贫拔穷根
“多亏了村互助资金协会,帮俺家拔了穷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悦庄镇王家泉村的王太章说,由于没钱,自家的有机韭菜大棚迟迟没有动工,后来从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5000元建起了1亩地的大棚,当年增收2万元。
他说的“村互助资金协会”是指王家泉村作为全省试点,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第一批建立的“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县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带动村民入股、社会各界无偿捐赠,全村共筹集互助资金近80万元。协会共有会员276户,村民入会率达97%,贫困户、低收入户入会率100%。有了“村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支持,村民新上了有机韭菜、蒜苗和特色养殖等生产项目。该村逐步发展成为有机韭菜生产基地,实现年增收70余万元,人均增收950元。
王家泉村脱贫致富得益于沂源作为全国试点在村级推行“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先行先试中,沂源财政部门大胆探索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提高农业生产融资能力,共向11个互助资金试点村发放小额贷款3300余万元,帮助农户发展种植、养殖、订单农业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发展“互助资金”村73个,吸收农户1.4万户,筹集互助资金2600余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7亿元,实现农民增收3700余万元;辐射带动了1个省级贫困村、1个市级贫困村和4个低收入村、4200口人脱贫,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在全省40多个县的绩效考评中,沂源县获第一名,得到了国家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进一步拓展金融扶贫的服务半径,由资产经营公司作为运作主体,撬动国家开发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资本投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和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形成政府引导、金融支持、贷款对象诚信参与的金融扶贫新模式。第一期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2300余万元,重点扶持6个龙头企业、9个互助社发展产业项目,带动300个困难户增收致富。同时,大力实施融资增信省级试点,设立融资增信共保基金500万元,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担保服务,引导邮储银行向53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998万元。
系列财政改革创新举措,撬动了沂源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沂源县财政局先后荣膺“省级文明单位”、“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市先锋基层党组织”、“全县服务经济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要评论